
清
明
0二月春风似剪刀
不知细叶谁裁出

清明节是传统春祭节日,扫墓祭祀、缅怀祖先,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,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、唤醒家族共同记忆。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,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学校倡导用科学、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,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,有益于继承传统文化。
一、放假时间安排
二、放假小贴士
1. 疫情防控:按疫情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。在放假回家、返校途中及出游过程中,佩戴口罩,做好防控及安全要求。往返学校须注意安全,不在路上逗留。
2. 文明祭祖,预防火灾:倡导采用敬献鲜花、植树绿化、网络祭祀等安全、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、祭奠先辈。尽量避免燃放炮竹、使用明火。必须要用火的情况下,要注意用火安全,做好防火措施,避免引起森林火灾。
3. 交通安全:在放假回家、返校途中及出游过程中,遵守交通规则,不乘坐“五类车”,不无证驾驶机动车。旅游出行,安全第一,文明先行。
4. 身心健康:关注心理健康,加强体育锻炼,注意饮食卫生,身心健康生活;不到网吧、酒吧等不健康场所参加不健康的活动,文明上网,不沉迷网络。
5. 水、火、电无情:增强用火、用电、用气的消防安全意识;提高对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及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;不到没有安全防范措施的水域戏水游泳,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。
6. 防骗、防盗、防抢:提升人身安全、财产安全的防范意识和能力。
7. 遵纪守法:维护国家安全,宣传“扫黑除恶”,预防“校园欺凌”,拒绝参与诈骗等违法活动,远离黄赌毒、邪教及传销。
8. 提高环保意识:对自然环境心存敬畏之心,践行垃圾分类。保护环境从我做起,上山扫墓勿乱砍树木,祭祀后及时清理卫生环境避免污染。
三、清明节的由来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,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。“清明”的含义是气候暖和,草木萌动,杏桃开花,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、欣欣向荣的感觉。
四、文化习俗
(一)踏青
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。踏青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,即为春日郊游,也称“踏春”。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。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,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(二)植树
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,成长快。因此,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,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。
(三)风筝
风筝又称“纸鸢”、 “鸢儿”,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。每逢清明时节,人们不仅白天放,夜间也放。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,像闪烁的明星。
(四)扫墓祭祖
清明扫墓,即为“墓祭”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,其习俗由来久远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,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,是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。

信息:党委学生工作部